2016年的云计算市场,互联网巨头们瓜分了过半的市场份额,原以为这会是云计算行业的常态,但华为、浪潮等传统IT厂商的入局,加上不断出现的黑马,看似格局固化的云市场,早已经暗流涌动,甚至说演变成了互联网系和传统IT企业的正面交锋。
当然,云计算市场的盘子也越来越大。按照Gartner的预测,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达到2468亿美元,较于2016年的2086亿美元增长了18.3%,并在增速上超过了去年同期的17.2%。整个2017年,在市场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云计算企业毫不掩饰对市场更大的野心,却也并不轻松。
云计算进入刺刀见红的深水区
狼性文化熏陶的华为,选择在2017年全面加码云计算市场,尽管在时间上有些迟到,不计成本杀进全球“五朵云”的豪言,如愿成为媒体眼中的赶超者、搅局者和颠覆者。但对于云计算市场的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来说,初出茅庐的华为云更像是一个站在门口的野蛮人,并将云计算带进了刺刀见红的深水区。
1、寡头频现的IaaS华为高调入局云计算,矛头直指阿里和腾讯,而竞争的主战场自然是市场规模最大的IaaS。原因似乎也不难理解,按照华为现有的业务模式,三大BG分别是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其中企业业务的占比仅为7%。华为想要在企业业务上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云计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华为进入IaaS领域之前,互联网巨头们互有纠葛,总体仍有几分惺惺相惜的情分。阿里云在一年内降价近20次,腾讯云、百度云、网易云,乃至缺少巨头背景的青云、精灵云等等,都曾一次次降价,但行业最终没有走向价格战的边缘。云计算厂商降价的目的是成本降低的必然,也是刺激用户的促销手段。
但当对云业务更加急切和侵略性的华为入场后,几乎在一夜之间便成了IaaS领域的寡头之一,早先布局的互联网公司们并没有在技术、规模、用户信任等方面构建起真正的壁垒,不排除未来出现更多野蛮人的可能。同时云计算市场的微妙平衡也开始被打破,争夺客户的关键还在于价格、服务和生态,蝴蝶效应正在发生。
2、战况惨烈的CDN需要厘清的是,Iaas并不是像传统IDC是卖带宽和机架,在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等资源层之外,还包括服务层和产品层,CDN(内容分发网络)产品便是其中之一。但在2017年,CDN领域的关键词除了“降价”还是“降价”。
阿里云分别在3月份和11月份降价35%和25%,腾讯云在11月底的降价中,资费下降了45%左右,此外还有多家云服务商选择进入CDN领域,想要开辟新的大陆。和存储产品、消息产品一样,CDN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生意,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客户对服务商依赖性不强,导致传统CDN厂商走向了下坡路。
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网宿公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同比下滑超过20%,股价也随之下跌了9.70%。连锁反应并没有结束,当CDN行业不那么性感的时候,资本便不再进场,那些试图用价格战颠覆CDN市场,开始走向式微。打着“共享经济”和“新一代CDN”的迅雷陷入了内讧,国内除了网宿科技无一盈利。
3、技术上的多维竞争。身处其中的互联网公司已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如何避免被IaaS市场的蝴蝶效应波及,在技术上更多维度的布局,几乎是互联网巨头的共同选择。
2017年10月份,阿里高调宣布成立“达摩院”,未来三年投入1000亿元进行基础科学研发,包括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等,一向以商业模式取胜的阿里,正在不遗余力地缩短技术差距,阿里云扮演的正是底层支撑的角色。
百度在云计算布局之初就提出了“ABC战略”,即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AI在整个2017年抢占了百度技术布局的风头,但AI又怎能离开云的计算能力;腾讯云为响应AI in All的战略,推出了“AI即服务”的智能云;场景化云服务入局的网易云,在2017年新增了超级容器、网易有料等服务……
相比于“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华为云,以及有着同样思维习惯的传统IT企业,互联网巨头们的应对之策或许就是“降维攻击”。不过,对于在资本、技术、资源等方面没那么强势的创业者或中小云厂商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