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场新冠疫情反而成了企业数字化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虽然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那些转型早、数字化能力健全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可以更快地进入到复工复产的行列中。有调查显示,经过此次疫情,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坚定了上云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信念和步伐。
IDC在其报告中指出,如今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正进入深水区。处于“深水区”中,“上云、用数、赋智”将成为企业转型最核心的任务。过去,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在“新基建”时代,数据成了新的生产资料,算力是新的生产力,云、AI与5G是新的生产工具。在当前“企业上云,永远在线”的新形势下,“新基建”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的驱动因素和基础,而云服务则是政企智能升级的必由之路。
从解决三个问题入手
既然已经明确了,数字化转型是目标,云服务是必由之路,那么对于政企客户来说,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找出业务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转型之路。
经过与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政企客户的研讨,华为中国区云与计算CTO肖苡归纳出企业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一,“新旧”如何兼顾。ICT技术创新速度之快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很多客户都有一个相同的担忧,即企业信息架构一落地即落后,企业数字化的脚步似乎永远也追不上技术本身的创新和迭代速度。另一方面,企业长期发展,在ICT基础架构和数据上有了大量积累,上云固然可以更好地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IoT、区块链等新兴应用,那么对历史资产是否也能兼容并蓄,避免造成新的数据孤岛和应用割裂。
第二,数字化转型宜早不宜迟,但是如何充分、高效地使用数字技术解决业务问题,还要通过更多实践来检验。举例来说,客户的精准识别率能否大幅提升,同时降低转化的成本。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在疫情期间,当人员进入企业园区时,能否不用排队就能及时判断风险人员。另一个例子,当企业的业务从线下规模化地转为线上,IT基础架构能否从1万核算力在分钟级内弹性扩展到10万核……这些实际的改变和益处可以让用户更自觉地加入到智能化升级的队伍中。
第三,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支撑并促进业务创新,这可能是用户最想看到的结果。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否帮企业选好门店地址,当客户上门时,个性化的服务能够发挥作用。再比如,通过技术创新,能否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抢占先机等。
企业上云“四化”大不同
既然已经精准地定位了问题所在,想必华为早就胸有成竹,找到了帮助政企客户开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钥匙”。不过别急,在揭秘华为的“法宝”之前,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看企业的成功实践,能否从中寻觅到一些窍门和灵感。
IT“双模化”立而不破
在此次疫情期间,华为云WeLink智能工作平台的用户数大增,很好地支持了客户的远程办公。反观华为,通过WeLink,华为将所有数字化业务和现网IT上运行的传统应用,都统一接入和管理起来。华为公司在内部早就形成了共识并付诸实践,即用数字技术解决一线人员的痛苦和效率问题,让他们用更少的时间上网填表,用更多的时间为客户服务,拓展市场。
已过而立之年的华为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企业,它的转型升级对于制造行业用户来说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华为云作为华为的数字化转型底座,多次成功地支持了华为公司的数字化变革项目。比如,实现“多产粮食,增加土地肥力”,支撑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和持续的业务变革;支撑复杂的B2B/B2C/B2P多业务并行,采用“大平台+精兵”作战的策略,即业务全球化和指挥权前移;建立实体化数据管理组织,以及公司级统一数据底座,所有数据入“湖”,实现数字化运营,由数据驱动业务流;业务数字化转型和业务流程变革以及组织变革相结合。
肖苡介绍说,目前华为公司内部部署了超过1500个AI和大数据应用,服务180多个部门,覆盖了数字化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智能协同办公、智能运维等众多场景,智能应用与IT架构持续迭代,相互驱动。
华为是典型的“双模IT”,企业积累了大量历史数据和应用,是不能抛弃的核心资产。面对数字化转型的
挑战,很多人可有会说“不破不立”,但华为却成功实现了“立而不破”,将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放数据治理上,以数据驱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包括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规则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华为正努力实现应用和IT架构的持续迭代,保证业务和基础设施持续的创新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华为云沉淀了华为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和解决方案能力,推出了华为云Stack,这是位于政企客户本地数据中心的云基础设施,可为政企客户提供在云上和本地部署体验一致的云服务。在IDC的报告中,华为排名中国政企云市场第一位,已经服务了4000多家客户。华为云混合云领域总裁吕阳明表示,华为云将战略投入政企市场,致力于成为政企智能升级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