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战场:新秀崛起,资本进场

节点财经
关注

/ 03 /

新秀崛起,资本进场

2009年1月,盛大网络累计注册用户数超8亿,游戏生意如日中天。这一年,盛大老板陈天桥找到刚从腾讯离职的季昕华,希望他能加盟盛大研究云计算平台:“我已经完成了‘King’的目标,下一个目标是成为‘King Maker’”,季昕华动心了。

当时的季昕华只有30岁,但在科技圈已是传奇式人物。在此之前,他曾是一名互联网“白帽黑客”,创办过“阿拉上海”点评网、4E 网站、安全公司等,后被华为收编为“正规军”,担任华为的安全团队负责人。2004年,在腾讯CTO张志东的邀请下,季昕华又转战鹅厂,成为众多“马化腾背后男人”中的一位。

多年以后,面对江河日下的盛大网络,陈天桥想必定会感慨万千。季昕华是毋庸置疑的计算机天才,在云计算领域更是出类拔萃,但盛大云最终没能成为其作为“King Maker”的理想地——2012年,季昕华又从盛大离职,和好友莫显峰、华琨一起创立了自己的云计算公司UCloud。

在巨头林立、神仙打架的云计算世界里,UCloud并不是一朵亮眼的云,但却代表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从宏观形势看,季昕华all in云端,离不开其超出一般人的行业洞察力,从后来的结果看,他也的确赌对了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黄金十年。然而从盛大云出走到UCloud创立,这位技术大神一路走来却并非期待中那么顺利,因为从一开始,UCloud就陷入了巨头的包围之中。

作为未来IT行业的基础设施,云计算是一门重资产、长周期的生意,在一般人的认识里,只有巨头才有实力和资格去做,它们有集团资源的庇护,仅凭自家生态内的业务就能过得很好。相对而言,UCloud这样的创业公司,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资金实力,都没有明显优势。

据季昕华回忆,在UCloud成立初期,团队既无背景又无资金,见过不下一千个天使投资人,但还是“知音难觅”。无奈,季昕华只得卖掉房子筹来400万创业资金,公司才得以经营下去。

幸运的是,作为最早一批创业型云计算公司,UCloud恰逢赶上了国内移动互联网的集中爆发期,从2013年逐渐火热的移动游戏,到后来电商、O2O、在线直播、互联网金融等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风口,基本上都没有错过。这是UCloud在巨头围剿中能够发展下来的良好外部条件。

在UCloud创立前后,另外两家需要提及的云计算公司七牛云和青云(QingCloud)也都相继成立。青云的创始人名叫黄允松,之前在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工作近10年;七牛云的创始人兼CEO许式伟,与季昕华一样有“出逃”盛大云的经历。

与UCloud相当的成立时间、相似的创始人背景、相同的市场环境,意味着这两家公司与UCloud一样会遇到资金窘境、巨头压力以及市场迷茫的困扰。如何在夹缝中获得生存空间?这些独立云平台们选择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突围。

首先,UCloud同巨头们死磕公有云市场,把重心放在了游戏领域的数据服务;青云选择公有云、私有云双花齐开,从主攻金融到逐渐渗透到零售、能源、政务等领域;七牛云的定位是打造一站式数据管理的云平台,凭借直播、短视频的火热成功“出圈”。

事实上,巨大市场前景的诱惑,吸引的创业公司远不止以上几家。例如,天云科技、友友天宇、天润融通、云立方、天维信通、天睿共享、中云网络等在2011年就已入驻北京云基地;而后,数梦工场、白山云等后起之秀也先后成立。资本市场对云计算的关注开始持续升高,经纬中国、启明创投、IDG、元禾控股、中金甲子等投资机构接连入场,企业融资消息不断。

进入2017年,云计算引起了资本的狂欢,仅当年上半年就有十多家公司获得融资,规模超50亿元,其中包括UCloud 9.6亿元的D轮以及青云10.8亿元的D轮。渐渐地,中立云平台出现了不少独角兽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了二级市场。

可以说,创业型公司的出现,让大厂林立的云计算市场有了新的可能,它起码能证明,云计算并非绝对的巨头游戏,基于中立、专注和灵活性优势,中小型云平台也完全可以生存下来。当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商业社会里,任何云计算平台都不能保证能独善其身,因为一场更加激烈的战争已经开始打响。

/ 04 /

战争打响,二马争锋

一边是政策利好,一边是市场风口,行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2013年前后,国内各路云计算玩家已经基本上集结完毕,互联网大厂、传统IT巨头、三大电信运营商、创业新贵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此时他们面前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海外云计算巨头。

事实上,在中国公司跑马圈地之时,美国科技巨头已经在云计算领域耕耘数年。1996年,Compaq公司(后被惠普收购)就提出了云计算概念;2006年,亚马逊推出AWS(弹性计算云服务),标志着云计算作为新的商业模式正式诞生;到了阿里云成立前的2008年,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巨头均已经架构起自己的云服务平台。这其中,亚马逊AWS更是行业绝对的引领者。

看到了中国市场的绝好前景,美国云计算公司开始强势入局。2013年5月,微软宣布其云计算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正式落地中国;2013年12月,亚马逊AWS宣布通过采用“前店后厂”模式进入中国市场;随后,IBM宣布将其最先进的云架构技术SCE+引入中国……国内公司们开始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列强入侵”压力。

不过好在,外来的和尚并未念好经。一方面是“水土不服”,更大的原因在于“斯诺登事件”后国内的强监管政策,外资云服务商要想获得国内“牌照”困难重重,微软、AWS、IBM们不得不选择与国内IDC服务商合作的方式曲线入华。以微软为例,Azure要想在中国开展云服务,需要在美国服务器上构建一份后通过跳板机复制到中国的服务器上,最后才能启动发布流程。

总的来看,在国际市场无往不利的美国云计算巨头,在遥远的东方碰了一鼻子灰,中国云计算市场上的主角,依然是中国云计算公司。并且让太多人意外的是,国内云玩家之间的较量,是以集体向海外云计算公司降价示威的方式正式打响的。

2013年12月18日,在亚马逊AWS宣布向中国地区推出公有云计算平台的当天,国内云计算公司进行了大规模促销活动。先是阿里云宣布云服务器ECS、关系型数据库RDS、开放存储OSS价格全面下调,最高降幅高达50%;紧跟着腾讯宣布云数据库礼包免费送、注册送千元代金券,带宽、云服务器等服务全场6折;金山云当天上线“金山云矿机”,用户注册金山云之后就可以租用“天蝎云平台”实现零硬件、零电费以及全自动挖矿。

这一期间,阿里凭借其在公有云上先声夺人的优势,以及云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机遇,迅速登上中国云计算市场金字塔的顶尖。阿里身后,腾讯、华为、中国电信、金山、百度等巨头也穷追不舍,大有诸侯争霸之势。值得一提的是,入场并不算早的腾讯云,因为庞大的产业生态以及在B端上的深耕,已经成为阿里云最大的竞争对手。从2014年开始,降价抢市场是两家平台竞争的主要套路,也是整个云计算领域的经典名场面。

2014年3、4月份,阿里云宣布将云服务器、云储存和云数据库价格全面大幅下调,其中11款降价的ECS云服务器中最高幅度达30%,用户使用较多的0-500G一档直减42%;5月,腾讯云紧跟阿里云步伐,宣布云服务器和数据库全线降价,降幅高达53%,其中云服务器更将低至3折。

2015年1月15日,阿里云宣布“不收一分钱”与12306合作,为12306系统承担75%的流量,打下了业内最值钱的广告;1月18日,腾讯云在渠道伙伴大会上宣布滴滴成为其代表性客户,并表示滴滴已经把业务迁移至腾讯云,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滴滴在补贴大战中胜出的重要因素。

2016年10月,阿里在杭州举行的云栖大会上宣布,中国区云产品价格全线下调,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据统计,整个2016年财年,阿里云一共下调价格将近20次。为了给对手“还以颜色”,2016年11月,腾讯云宣布旗下四大核心产品全面调价,最大降幅3折,成为其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调价。

2017年3月的深圳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CDN再次降价,降幅最高可达35%,流量单价最低只需0.17元/GB,几乎击穿行业底线;11月的广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DN价格又一次下调,其中,CDN降幅25%后,带宽单价最低只需16.2元/Mbps/月。再看腾讯云,2017年3月开出一分钱来竞标厦门市信息中心外网云服务,直接将对手置于焦虑尴尬的境地,11月29日,腾讯紧随阿里云身后,宣布CDN价格再次降低47%……

当年,王老吉与加多宝掐架,和其正倒下了;苹果和三星大战,诺基亚没落了;美团和饿了么竞争,百度外卖消失了……伴随着阿里云与腾讯云的激战,两家公司逐渐站稳行业头部。2018年资料显示,阿里云以40.5%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腾讯云紧追其后,市场份额占据15.3%,并成为亚太市场增速第一的云平台。而不管是电信运营商还是IT供应商的云玩家,尽管各个实力不俗,但在价格战的冲击下都似乎沦为了配角。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