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老家没有高薪岗位?“东数西算”背后的大布局

C次元
关注

02

东数西算背后的大布局

2015年前后,在我国的东部地区,逐渐形成了3个主要的算力中心。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为整个北方地区提供支持的京津冀集群;

以上海为中心,主要支持长三角、华中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长三角集群;

还有以深圳、广州和佛山为中心的,主要服务华南地区的粤港澳集群。

如果算上2012年以后开始涌现,当时刚显出气候的成都-重庆集群,可以说基本覆盖了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正如上文提到过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经济,必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向着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在2015年以后,随着网约车、外卖平台等各类“新经济”模式的出现和壮大,我国经济对算力的渴求,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东部地区,正逐渐逼近到区域能耗、城市承载力的极限。

2020年4月,有媒体调查了北京周边地区的数据中心,并给出了一组数据——

截至当年3月底,北京周边地区数据中心的投运机柜,达到了17.35万个,在建机柜更是多达32.55万个。此外还有规划中的机柜27.62万个,共计77.53万个。

而根据《2019-2020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IDC(网络数据中心)业务市场规模达到1562.5亿元,同比增长27.2%。而根据《报告》预测,在2020-2022年期间,IDC业务还将以类似的增幅持续增长。

当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张,其背后,则是惊人的能耗需求。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自2011年至2016年,国内数据中心耗电量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尽管后来发现,这个增长数字仍过于保守了点。

实际上,早在2017年,国内已建成的数据中心总能耗,就已经达到了1300亿千瓦时。至2018年,更是达到了1500亿千瓦时,占了当年社会总用电量的2%。

▲ 散热,是数据中心巨大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一组用来对比数据可以用来对比,整个2017年全年,三峡大坝的总发电总量仅976.05亿千瓦时。

有智库对于国内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进行过预测,其出具的报告认为,至2025年中,国内数据中心的能耗占比将比当时(2018年)翻倍有余,达到4.05%规模。

但事实是,截至2020年底,我国处于启用状态的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已经逼近500万大关。而近5年来,其实际年均增速,均接近30%。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3倍。根据这样的增速,在2025年末,其能耗将有可能接近甚至突破,国内社会用电量的5%规模。

由于密集部署的数据中心极大地拉高低地区的耗电量,所以自2018年末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已开始出台了限制政策,希望遏制因为数据中心的集中部署而水涨船高的电耗。

尽管国内早已掌握了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但考虑到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成本巨大,而基于云计算服务的特性,坚持在中心城市周围建设数据中心的行为,本身就是不明智的。

当然,数据中心以及相关从业者的扎堆出现,也引发了不少有关“人”的问题。首先便是城市承载上限的问题,例如京、沪等本已不堪重负的中心城市。

其次,便是类似小杨这类专业人员,因数据中心过度向大城市集中,而处于想回家发展却不得其门的窘境。

而平衡各地区的发展,拉动中西部经济建设,这是自“十五”规划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政府长期的努力方向。

诚然,希望身为外贸大国的中国,将制造业企业大规模迁往内陆地区,这本身是非常不现实的。而考虑到各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类似BATJH等顶尖科技企业、互联网大厂等,也无法随便挪窝。

那么,基于最近十余年国内数据干线网络建成的成果,通过政策引导哪些急速扩充中的数据中心,将新设机架部署到中西部,就显得相对可行,而且有意义的多了。

而一旦集群效应出现,那么前文提及过的“肉体”和“灵魂”分离的问题,也就不再是个问题。将相关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去西部扎根,其实也并非什么不可完成的任务。更何况,“东数西算”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起到有效调配各地能源需求的作用。甚至将破局西部、西南地区“弃光”“弃风”以及“弃水”的顽疾。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