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analys的最新统计,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大陆的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8%,达到78亿美元,占全球云支出的12%。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年增长率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放缓,并首次跌破了10%,进一步向个位数迈进。
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社会总体商业活动有所恢复,但业务运营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导致企业客户不断缩减其IT服务成本,以降低其运营风险。总体来看,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动之下,云服务行业也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增长新常态
与之前相比,尽管公有云市场仍然是总体云市场的基座,而行业云建设则为非公有云带来了全新机遇,但整体云市场已经走过了高速扩张期,而进入了稳步发展期。
1.短期反弹难改既定格局
尽管云服务向传统行业的“渗透”带动了整体云市场的“增速反弹”,但难改现有的云市场格局。据艾瑞提供的《2022年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从总体增速来看,这个增速依然堪称“亮眼”,但这其中包含了以前疫情期间积压或者延期交付的项目带来的增长,以及云服务向其他传统行业加速渗透带来的“增速反弹”,但内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影响了云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回暖。
另外,疫情引发的市场突变带来的“数字化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新的更长期、更稳定的增长动能尚未找到。值得庆幸的是,云服务的供给端市场格局已经稳定,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四大头部云服务厂商,总计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头部地位不可撼动;需求端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对上云、用云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但云服务的“概念普及”阶段已过,既有格局难有大变。
2.云市场结构性变动:由资源云转向能力云
目前整体云服务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改变,资源云增速有所下滑,而能力云则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中国整体IaaS市场规模达到2201.4亿元,增速34.3%,PaaS市场规模达到420.7亿元,增速约为55%,略快于前者。在基础云领域,IaaS资源已从云市场的增长动力转变为市场稳定的坚实支撑,成为产业互联网时期的“数字日用品”。整体IaaS市场增速放缓,在于IaaS产品结构的调整,从早期着重在CDN等能提供营收增长的“面子产品”向算力倾斜,以匹配未来数字经济建设更庞大的基础诉求。
与此同时,PaaS市场已逐步成为基础云市场的增长动力。从产品结构看,短期内数据库、大数据仍是PaaS市场增长主导,人工智能贡献较弱。但伴随人工智能与数据能力的更多融合,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长期看AI有望成为支持PaaS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增量因素。
3. 旧的已去,新的未到
公有云市场总体增速放缓,行业亟待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290.5亿元、增速为52.7%。2021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虽在后疫情阶段迎来回暖,但宏观发展环境的快速变革亦对公有云服务市场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基础云领域(IaaS和PaaS),一方面,音视频和文娱内容的行业热度相较于复工复产前略有衰退;另一方面,泛互联网行业的游戏和在线教育产业面临发展转型。受以上因素叠加影响,占据公有云服务市场主体的泛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对市场增长贡献有限。在云应用领域(SaaS),虽然SaaS在近几年市场热度高涨,但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保存量、求增量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互联网行业红利见顶导致云服务行业后续增长乏力,与此同时新的增量市场虽然已有所显露但尚未“挑起大梁”,这就使得云服务商保存量、求增量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方面,当下泛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需求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这部分客户而言,云服务商的核心任务在于保持“存量”维持续费。
目前行业头部企业租用云服务后厂商更新频率低,腰部以及长尾客户虽然流动性大,但也在云厂商间流转,而其他小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其营收对云服务商贡献有限。因此,泛互联网行业在公有云领域更多是存量空间的维护,公有云厂商依托技术能力的加速迭代和生态能力的持续完善,以巩固泛互联网行业的订阅率/续费率。另外,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客户的用云贡献率略有下降,公有云市场的格局正在调整。
另一方面,对于像金融、政务、工业等正在加速“上云”的传统行业而言,云服务商的目标则主要放在加速推进针对性强的行业云上,以求顺利切入行业拓展新增量。
与互联网行业不同,传统行业的用云规范更加清晰明确,公有云厂商想要实现新增量,必须在多方面做出改变:一是在服务模式上,需要由互联网思维转为更贴合传统行业习惯的思维方式;二是要以业务场景为切入点,以业务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完整解决方案;三是在渠道触达上更多发挥合作伙伴、生态伙伴的力量,实现对传统行业用户的直接渗透与间接影响。
不过,在各个行业云里面,具体情况又各有不同。比如,在非公有云领域,金融云、政务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表现略有不同,其中政务云在2021年略有下滑,而金融云则伴随着行业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占比提升。
另外,工业制造、医疗行业的云服务开支迅速增加,但两者动机截然不同,前者多围绕业务主动上云,后者则更多是为满足政策要求(城乡医联体等)而被动上云,因此总体来看前者上云的效果更好、范围也更大,相比之下医疗领域的上云不仅范围有限甚至还出现了倒退,发展并不好。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保存量还是求增量,云服务商所面临的任务都较之前加重了。
中后部玩家加速追赶
长期以来,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始终保持着一超多强的态势,除了阿里云之外,其余从第二排到第五位的企业所占份额相差并不明显,而在外部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现有的云服务市场也在发生一些改变。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名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9.4%,较2019年小幅下降了1.5个百分点;前五名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6.3%,较2019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集中度高,且头部企业竞争较为激烈。2021年前三名的市场份额维持在61%的份额,前五名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70%,说明腰部的云市场份额逐渐被中小厂商瓜分。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行业客户的用云需求转变或者业务调整,导致其营收增长遇到瓶颈。比如,阿里云与字节跳动的合作,就因为后者自建云之后营收出现了增速下滑,短期内对营收影响较大;此外,头部云服务商从较为标准化的互联网客户转向政务云等复杂行业云之后,增长很难再继续之前的那种高速增长,反而受行业影响越来越深,在推进云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延长了时间周期,这也是导致其云营收出现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
二是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大型云服务商为快速扩张而引发的诸如产出效益低等“后遗症”开始显现,而中小型云厂商则因为灵活机动、稳步发展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
比如,中小型云服务厂商大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投入往往比较谨慎。以金山云为例,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就紧紧围绕音视频云、游戏云等原金山系业务来展开,由此赢得了在相关领域的先机得以迅速壮大。而像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厂商则选择迅速切入有云需求的领域,其在获得高增速的同时,也在部分行业牺牲了“效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高效产出”,而这些明显拖累了其“后续增长的持续性”,而一直避其锋芒的中小云厂商则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一点,从而在当下的环境中赢得了一些优势。
出海对垒
据艾瑞咨询提供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全球交付市场及IaaS + PaaS 全球交付市场格局较为稳定,阿里云、腾讯云、亚马逊云、华为云仍位居前列。今年以来,国内云服务厂商出海更是呈现出“加速”的态势。
今年2月份,腾讯云针对跨境电商推出了“轻量化”解决方案;一个月后,华为云发布全球业务Boosting解决方案;5月,阿里云宣布启用德国法兰克福、泰国两座数据中心,为当地发展企业及本土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9月15日,华为云联合业界7家VC机构启动了华为云加速器,全发展周期赋能全球初创企业……
总之,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的缘故,如今出海都已经成为国内云服务厂商们的共同选择。
一方面,相比国内而言海外互联网业务方兴未艾,这为国内云服务厂商的出海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外部环境。据中桥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后疫情时代超过60%的出海企业海外业务涉及三个以上大洲,其中东南亚、欧洲和北美,依然是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的首选。与此同时,疫情期间风起云涌的“跨境电商”,增大了互联网公司对云计算的需求。而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云计算厂商相比外商则拥有文化、思维方式、沟通上的便利性,出海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另一方面,国内科技公司发展迅速,亦将目光投入到发展中国家聚集区域,以兼顾“优势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就地取材以降低经营成本”。除了前面的“陪同出海”之外,国内科技公司出海还瞄准了当地市场的一些企业,其通过为其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云基础设施,帮助其实现更高效、更便捷地线上服务做到“降本增效”。就此而言,云服务商出海不仅是维护现有客户的需要,更是开拓新市场的需要。
而以国内市场增速见顶、海外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状况来看,当下云服务出海潮只是刚刚开始,云服务真正的大航海时代还远未到来。不难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云服务厂商出海,未来云服务厂商在国内市场对垒的局面也将在海外上演。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原文标题 : 云服务大变局:出海成新角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