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Q1财报亮眼 这次AI又立功了!

网界
关注

文/沈如风 美编/柳晴雪 出品/网界

当全球科技圈还在争论“AI能否颠覆传统行业”时,阿里用一份财报给出了答案:不是颠覆,而是共生。

5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新季度业绩,阿里云展现强劲动能,收入同比增长18%,达到301.27亿元,创下三年来的最快增速,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的同比增长——这相当于一家传统企业每季度翻倍造出一艘“火箭”,且连造了两年。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说:“未来,我们将坚定聚焦核心业务,推动AI+云成为我们长期发展的新增长引擎。”

这话听着像口号,但当你看到宝马用阿里的通义大模型训练智能座舱、工商银行把核心数据库搬到阿里云上时,就会明白,这场技术革命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PPT故事”,而是商业世界的氧气,无声却致命。

01AI大模型拉动算力需求

十年前,云计算卖的是存储和算力,像水电一样按需付费;十年后,阿里云却在财报里反复强调“AI驱动”。

这背后藏着一条隐秘的逻辑链:大模型爆发拉动了算力需求,而算力需求又倒逼云服务升级。

比如,车企要用AI训练自动驾驶,但自家服务器根本扛不住千亿参数模型的折腾,只能“上云”。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如今已服务OPPO、小鹏、建行等巨头,甚至被宝马用来开发新一代AI引擎。

更绝的是阿里的开源策略。截至4月底,通义系列开源了200多个模型,全球下载超3亿次,连程序员最爱的代码助手“通义灵码”都成了企业标配——这相当于把自家技术武器库开放给全球开发者,既赚了口碑,又绑定了生态。

02从“样板间”到“商品房”

如果说前两年AI应用还停留在“演示Demo”阶段,如今已进入规模化复制期。

就说通义大模型吧,已经给好多大型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服务,像OPPO、vivo这些手机品牌,还有小鹏、蔚来这些新能源汽车厂商,以及建行、招行等金融机构,甚至连海尔、美的这些家电巨头,还有微博、携程这些互联网平台,都在用通义大模型。

而且,云计算的渗透率也是越来越高。中国工商银行正式选择阿里云 PolarDB  数据库作为其全行级交易型分布式数据库。中国邮政与阿里云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寄递云平台,承载了90%以上的关键应用。

这种渗透甚至改变了传统行业的游戏规则。比如零售业,淘天集团靠着AI广告工具“全站推广”,让商家投放效率翻倍;而国际电商平台速卖通,直接用AI算法预测爆款商品,本季度实现了强劲的订单增长。

难怪吴泳铭敢放话:“未来三年,投入超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

03开源与生态

阿里云的增长密码里,藏着一条“技术民主化”的暗线。

当其他公司把大模型当商业秘密时,阿里却发布新一代开源模型Qwen3(简称千问3),千问3性能全面超越R1、OpenAI-o1等全球顶尖模型,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

为此,全球开发者蜂拥而至,千问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这种玩法看似“赔本赚吆喝”,实则构建了护城河——就像安卓系统靠开源统治手机市场一样。

更聪明的是,阿里把技术落地变成了“集体共创”。比如通义灵码,表面上是个代码助手,实则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敲门砖”。上万家企业用它生成30亿行代码,相当于把阿里云的技术能力“注射”到客户业务流程中。

总结当技术成为商业的“基础设施” 

阿里云的财报,本质是一场“技术普惠”的胜利。它证明了一件事:AI不是飘在天上的概念,而是长在土里的根。

当宝马的汽车、招行的代码、国家电网的调度系统都跑在同一个技术底座上时,商业竞争的规则已被改写——未来的赢家,不是拥有最多算法的公司,而是能让技术像水电一样渗透到产业毛细血管中的生态构建者。

“AI+云是长期增长引擎”。在技术的世界里,没有孤胆英雄,只有共生网络。而那些早早把“引擎”装进千行百业的企业,早已跑在了时代前面。

       原文标题 : 阿里云Q1财报亮眼 这次AI又立功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