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1月8日至11日,2019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在拉斯维加斯开幕。作为全球科技风向标,CES将引领新一年科技界潮流。
2019CES,从智能家居到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穿戴式/健康设备、自动驾驶汽车备受关注…除了这些热门产品以外,从百度、华为、亚马逊、微软、谷歌、松下等国际科技巨头也纷纷换了大的聚焦点,AI、大数据、IoT、区块链、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成为今年CES的新焦点。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云计算热潮与革命,不再是由国际上的巨头占据先机,百度等中国的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在新赛道上领跑。世界的目光也随之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投向中国,聚焦在了百度这样的中国AI代表队上。
每年的CES也是科技企业在国际舞台亮“成绩单”的高光时刻。回看中国云计算过去这一年,云计算进入深水区攻坚战仍,几乎所有选手都在不遗余力的“抢地盘”。
这一年,全球云计算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41%,Gartner适时给出了“准万亿市场”的预测;
这一年,云计算市场的马太效应开始发生,全球排名前15的云计算厂商仍在增长,但15名以后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5%;
这一年,云计算的产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IaaS还是最大的细分市场,PaaS和SaaS越发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这一年,云服务的价格战进一步发酵,但巨头们已经难以抑制对“差异化”的热情……
啃下AI化的“硬骨头”
关于云计算的布局思路,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以及大批的创业者,早期的打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一方面持续扩大数据中心的规模,在“基础设施”上稳扎稳打;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市场教育,为云服务拉拢尽可能多的合作客户。
然而整个2018年,AI化已然成了云巨头们的“最大公约数”。
1、百度智能云战略。2018年9月份2018ABC SUMMIT百度云智峰会上,百度智能云正式发布了ABC 3.0战略,以打造最落地的A+最安全的B+最先进的C,并推出了AI to B平台,拥有深度学习、对话式搜索、自然语言处理等AI能力,涵盖了模型标注平台、ABC一体机、定制化训练平台等产品。
2018年12月18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调整组织架,升级“ABC智能云”业务战略,加快AI与产业结合,推动产业智能化进程。在产业智能化变革的背景下,自家擅长的AI成为百度智能云面向企业级市场的急先锋。
2、阿里用AI二次驱动云计算。同样是在9月份,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确定了新的方向:云计算+IoT+人工智能的组合拳,IoT担纲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负责理解和判断、云计算满足数据处理中的计算。在此之前阿里云的关键词都是“计算”,如今开始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来拓展业务边界。
3、华为云提出“普惠AI”概念。到了10月份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首发了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解决方案,属于云计算业务的主题正是“普惠AI”。与之对应的是华为云的EI服务,以云服务的形式对外输出图像识别、视频分析、图像搜索等服务。
4、腾讯云的AI即服务。第三次架构调整后的腾讯开始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第一个战场就是云计算。2017年腾讯提出了AI in All的目标,虽然没有像其他云计算平台那般高举高打人工智能,2018年却频繁为AI即服务的智能云背书,力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一连串的AI应用服务。
除了上述四个例子外,金山云、网易云、浪潮云等无不开始瞄向人工智能,不少云计算创业者也打起了人工智能的主意。在对待云计算AI化的“硬骨头”上,尽管各大云计算平台在AI上的布局深浅有别,但在云计算未来方向的议题上几乎没有异议。
智能云的三个引擎
云计算在本质上还是一门生意,巨头们为之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自然不愿意看到云业务仅仅贡献了千分之几的营收。且与To C类产品不同的是,一两次事件营销,或者搞几场发布会借势,恐怕很难让企业级客户为之买单。
就商业模式而言,To C还有创造需求的可能,To B则是在满足需求。几大云计算巨头在2018年作出开始或深化云计算AI化的决定,绝不是拍脑门的结果。准确的说,智能云大行其道离不开三个驱动引擎:
其一,大的产业趋势。
当消费级巨无霸腾讯给出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消息时,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然发生,可能是在流量红利见顶时的不得已,更确定的理由是这些科技巨头看到了产业互联网里的金矿。
进入2018年后,自动驾驶、智能城市、工业互联网的呼声愈发高涨,巨头们的反应罕见地迅速。仅以上海为例,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后,百度、阿里、腾讯、小米等相继扎根上海,签署了一系列涵盖AI的战略合作,并加速向交通出行、城市治理、工业智能、智慧生活等环节渗透。巨头们的积极并非没有道理,在产业互联网刚刚起步的阶段,巨头们可以凭借自身优势抢先拿到入场券,这也是稍纵即逝的窗口期。
作为产业互联网的第一个战场,云计算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在智能交通领域,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不约而同提出了“车路协同”的新思路,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打造智能的车,同时在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方面铺设智能的路,而所有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机器学习等都是基于云计算完成的,成为一条看不见的高速公路。
在大的趋势面前,云计算仅仅提供计算、存储、数据库之类的基础服务已远远不够,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几成必然。
其二,IoT和边缘计算。
按照三大运营商给出的时间表,2019下半年将开始5G网络的商用,预计2—3年的时间里就将完成5G的普及。通信技术就像是架在智能世界和物理世界里的桥梁,每一次通信网络的迭代,也总能带来新的商机。
云计算厂商们保持了敏锐的商业嗅觉,在风口出现的一两年前就开始了厉兵秣马,尤为典型的就是IoT和边缘计算。阿里云推出了“达尔文计划”,试图通过一系列包括平台、芯片和微基站在内的全链路生态服务,交付给企业一张自有可控的物联网;华为似乎也有此意,一口气推出了昇腾910和昇腾310两款芯片,背后是华为的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就连一向慢半拍的腾讯,也在全面布局物联网,推出了IoTSuite套件……
百度智能云俨然想要成为这个方向上的引路人。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ABC(AI、Big Date、Cloud computing)战略,上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位一体的打法,2017年初又为ABC战略加上了“IoT”,2018年在推出了 “ABC + Edge Computing(边缘计算)”的模式。
1月9日的2019CES上,百度智能云面向全球发布中国首款智能边缘计算产品BIE(Baidu Intelligent Edge)和智能边缘计算开源版本OpenEdge,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同时实现商业化和开源的边缘计算产品,拉开了AI在2019年大规模落地应用的序幕。百度智能云架构升级后的2019CES之行,无疑领跑了智能云时代AI赋能的新赛道。
云计算是一场马拉松,也存在很多的插曲,IoT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至少云计算巨头们都开始和时间赛跑,争夺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