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成为新基建“灵魂”,大型云服务商厮杀再升级

镁客maker网
关注

云服务产业迎新机遇,谁能真正吃下这波“红利”?

自“云计算”在2015年被首次写入政府报告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从2015年的378.1亿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962.8亿人民币。另有数据显示,至2023年,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会达到3097.3亿人民币。

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等情况来看,国内的云服务产业显然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而厂商们为此更是在人才、资金投入等方面不遗余力。

依据美国权威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所统计的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比上一季度增加28亿美元,使得这一季度成为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季度,与此同时2019年全年云服务市场规模也增长至960亿美元。

又比如国内云服务市场的“领头羊”阿里云,它在今年4月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入2000亿人民币,用来搞新技术、新基建;又比如腾讯,宣布未来5年投入5000亿人民币,用于包括云计算等在内的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

可以看到,包括阿里、百度、腾讯、华为等在内,皆将“新基建”作为云服务部署下一步动作的核心之一。由此可见,随着“新基建”再次走入大众视线,并成为产业热点,云服务产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云服务成为新基建“灵魂”,大型云服务商厮杀再升级

就目前来看,国内云服务厂商可以根据不同判断标准划分为多个类型,例如依据公司属性,国内云服务厂商可分为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创企、IDC服务商等等。这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划分法,即按照公司体型或团队背景进行划分,此时国内云服务厂商仅分为两类,分别是“大鱼”和“小鱼”,前者比如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天翼云等等,后者有UCloud、青云、七牛云等。

在最终落地形态与服务模式上,大企业与小创企的打法也有很大差别。相比于在资金和人才上差距甚多的大企业,小创企的云服务并没有像大企业那般做到近乎覆盖所有行业,并且在具体服务上也更为细分化和多样化,它们多是垂直于某一个具体的产业或方向,解决方案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随着“新基建”的再次来袭,一系列的政策引导、福利想必已经在来的路上,于云服务产业而言,一个新的“红利期”正在走来。在这个国内云服务百家争鸣的时代,能够真正享受到这波红利的,是市场、资金与人才兼备的大型云服务商,还是致力于走垂直路线的小型创企?

云服务成为新基建“灵魂”,大型云服务商厮杀再升级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