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本来科技
关注

“含蓝量”的军备竞赛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骇人——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与法国全境的用电量相当。但如今,阿里云通过“自研+绿色”策略,不仅证明了数据中心的规模与能耗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还指征了未来超级数据中心将是各大云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他云巨头也不会放过这个足可定义未来数字基础设施的机会,从“芯”到“云”、从“硬”到“软”、从局部到系统,云巨头们纷纷重新定义数据中心,打起一场“含蓝量”(能耗更绿色、技术更精进)的军备竞赛。

6月,AWS正式推出第六代亚马逊弹性计算云,其中有3个基于ARM的实例是由AWS设计研发的Graviton2 处理器(基于ARM架构)提供支持。AWS宣称,与当前基于 x86 处理器的实例相比,上述ARM架构实例的价格和性能可提高 40%。

在云服务效率提升方面,AWS不仅专注于芯片自研。在缩短网络延迟、优化服务器架构等方面,AWS也通过铺设光纤、自研Nitro系统、签订定制协议等方式进行改善。在今年举行的 re:Invent大会上,AWS披露了其正在用5年时间对数据中心的生态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

与此同时,亚马逊还制定了204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积极在全球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从而进一步加码数据中心的清洁用电能力。

与亚马逊相比,微软将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设在了2030年,显得更加野心勃勃。

2016年,微软的工程师受到“潜艇”的启发,异想天开般地将数据中心打造成靠近海岸线的“潜艇”,这就是微软“海底数据中心”的由来。

利用便捷的海上风电、潮汐能为其充电,利用海水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微软这一探索仍在进行中。从微软CEO萨提亚口中我们得知,微软这一探索还意在靠近居住在沿海城市50%的人群,从而进一步实现云计算平台的扩展。如果这一探索最终能够规模复制,其“含蓝量”也将非常可观。

在与能耗作战中,微软还大搞跨界创新,把氢能利用拉进自己的战壕。

当然,微软在数据中心内部也开展着系统性的创新——微软Azure是第一个基于FPGA进行深度研发来匹配底层计算支持和优化的云厂商;依托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微软将Azure更加贴近用户,定义其为“世界计算机”……通过不断升级,微软让Azure更易用、易得。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